自我证成于虚、于无物、于无条件者,鲜矣哉。
孔子从政治德性的角度对管仲(以及齐桓公)所成就的霸业予以高度评价,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管仲(以及齐桓公)所推行的霸道是德性政治,而非实力政治,更不是功利政治。选择怎样的治理方式,就等于选择了怎样的政治命运。
因其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品格,它在源头处就选择了一条摒弃概念辨析和体系建构的思想道路。其次,应以成贤(成为某种具有政治德性的人)为目标养成政治人物。存道,在《荀子》文本中又有积极表达和消极表达之分。即便偶尔有微词,其主要评价仍然是正面和积极的。八、总结与反思 早期儒家的霸道论述基本上都比较正面和积极。
《公羊传》说楚国有王者而后服,又说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怗荆乃是王者之事,这无疑是说霸道和王道没有绝对的界限。《号》篇列举了关于三皇的两种说法和关于五霸的三种说法。[9] 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0页。
用荀子自己的话说就是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在荀子看来,以象思维观察声乐之象、乐器之形与声乐之质,无一不以自然为根基,无一不与自然相通而为一。(《论语·八佾》)故有所谓郑声淫之说。(《礼记·经解》)礼的教化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者,会在邪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靠近善良,远避罪恶。
乐与礼的目标分别指向美与善,而美分属审美领域,善分属道德伦理领域。所以,要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
这一教化思想与其明分使群的政治思想绾合在一起,从个体人性之改塑到整体人群之管理,形成了荀子独特的社会群论。儒学是实践的学问,有着现实关切与落实路径,而教化即是其人文关切与现实关怀的重要路径。差等是因各物事有其特殊性,其并不妨碍不同而一的可能性。为了理论稳妥起见,在此不展开讨论。
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儒家论乐多与礼相提并称。礼义与师法的关系是互相为用、互为前提——礼者,所以正身也。可见,礼与乐是即艺术、即教化、即政治的,在其艺术化的形式下,潜藏着政治教化的内容与目的。
李涤生先生将合同视为情感之事,而将别异视为理智之事。于是,他以人之现实表现说性恶,以缺乏论阐释性恶,以假设法证明性恶,以辨合、符验核实性恶,以譬喻、比较注解性恶。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礼乐合一的教化观共同构成了荀子对儒家礼乐教化之统的继承与发扬,这无疑对于后世的礼乐互补合一、人为自然并重的教育模式、文化范式的构建有着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所以君子大人不可不谨慎对待乐的导情化性之用。人间之乐虽为人所作,但其完全合于自然。(《荀子·礼论》)人为天地所生,人不即是天之生物,亦为自然中一物,只不过是最为天下贵之一物耳。陈来先生认为,儒家注重文化教养,以求在道德上超离野蛮状态,强调控制情感、保持仪节风度、注重举止合宜,而排斥巫术,这样一种理性化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史的漫长演进的结果。如果从荀子全幅思想的角度去关注教化,就会发现他有一整套的教化观,可名之曰礼乐合一的教化观。[13] 王楷:《早期儒家乐教传统的演进及其当代价值》,载《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2期。
据荀子研究专家佐藤将之统计,礼字在今本《荀子》中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42次(不含篇名)。[13]儒家向有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联通为一体的致思取向。
所以教化主体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乐》佚失无闻而成绝响。
[11] 杨艾璐:《解蔽与重构——多维视界下的荀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37页。所以说,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
礼乐教化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著诚去伪与穷本极变分别指向礼教与乐教。三、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自然与教化 从音乐的起源来看,音乐起源于劳动号子,是为举重劝力之歌。时至今日,在弘扬传统文化,挺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入挖掘、爬梳并阐释这一礼乐教化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3] 此一段文字在《荀子·王霸》中亦有,文句稍异。毫无疑问,只有从人性角度探讨教化才有最真切的生命意义,也才能发挥最切实的社会作用。
参阅杨筠如:《荀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2页。积与一(或写作壹)是荀子特别重视的概念[10]。
在性恶已明的立论基础之上,荀子从善良行为的人为属性出发,认为性虽恶,但可改变、可重塑、可为善。具体在礼义教化方面,荀子确是主张礼义与师法交互为用的化性起伪式教化。
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15]正所谓,乐以治心,乐以导欲,乐以成德。教化之事,莫径由礼,莫要得师。此正是荀子高明之处,礼乐与性情打通,礼与乐也要打通,礼乐本身也存在诸多可打通之文理内外表里。
学界普遍认为,诗、歌、乐、舞本为一体而不分。儒家学派从其思想历史渊源来讲,可能出于古代掌管礼乐教化的官员。
礼乐之统从人心开始,由个人进而走向社会,由无序走向秩序。……乐所代表的是‘和谐原则,礼所代表的是‘秩序原则,礼乐互补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即注重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才是礼乐文化的精华。
学界也往往视孔子为儒家内圣外王合一的理想型思想家。乡里族长之乐的受众为长少,目的是为乡里长少之间的和顺。